介绍“创新”的好书不少,笔者也属于喜欢读这类书的一族,不过之前很少分享读这类书的心得。但是,五四青年节那天的早上,在“升旗仪式”后,听了研发部黄总监的《国旗下的讲话》的内容,我还是决定动笔写一写,因为黄总监演讲的题目是“拼搏奋进敢为先”,其中讲到“历来,青年们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都作出非常重大的贡献”,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黄总监结合国光的发展史,分析了本公司在各阶段的拼搏奋进历程。大家都清楚:企业要基业长青,除了要不断引进优秀的年轻工程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前提是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本身要能够不断挑战自己、革自己的命,否则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创新,就是不能躺在之前的“成功”里睡觉,相反要让自己的心态归零,随时接受现状的改变。不想“改变现实”,是很难“引进创新思维”的。
创新,不能只“停留”在管理层,要全员参与——不仅包括所有的工程师,还要有全体员工也参与进来;甚至可以联合客户一起攻关,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创新机制。
创新,是基于“原来方针”的基础上的“变更”,而不应该对原来所拥有的进行全盘否定:包括产品技术、流程、工具、服务等。其中制造型企业,应该采用“持续改进”型的创新模式。
创新与制造,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硬币”的两个面:部分人觉得,不断创新,就很难有“企业长青”的概念。事实上,很多百年老店的企业, 就是一所所“创新的大学”,因为创新是服务于制造的;相反,“无法长期制造”又触成“创新”,两者相互相成。
创新,要允许出错。允许出错:就是可以“试错”;不过在鼓励试错的机制中,也要鼓励试错人员分享失败教训,由此来学习如何避免再次犯错、从而使“创新”离成功更靠近一步。
当然,即使创新允许出错,也不是让“您随意乱来的、想干嘛就干嘛的”。记得当年“北京野生动物园的那位在虎山中突然下车‘虎山女’,最后几乎被老虎吃掉呢”,这种“想下车就下”的“创新”,绝对是不符合现实的乱来的“创新行为”。
所以,创新决策的“评估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鼓励在正式实施之前的“不同意见”提出、不是“过后诸葛亮”;通过不同的观点,来保证享有不同的观点碰撞和更有新意的想法诞生。
创新的目的,当然是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实现公司的长期目标服务;期望公司能借助不断的创新,让它可以基业长青、成为著名的电声行业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