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篇《闲居自述》中写到:“石不言最可人”,赞扬石头虽没有漂亮的外表,但自身的坚韧质地、朴素与沉稳的姿态,传达了沉默也是一种美。或许这也是我喜欢石头的原因。
民国时期有一位革命人士爱石痴人叫沈钧儒,他收藏的石头就像他所言“不但拥有百域,而且囊括四海”,像很多爱石之人一般,平时一见到喜欢的石头就爱不惜手,移不开脚步,全身的注意力都在那块石头之上,如同偶遇到一位美人,一见钟情、怦然心动。这点与我不谋而合,不过我的爱石之心还处在萌牙阶段。我在家里也收集了一些小石头,种类不是太多,精美与价值也不能跟他的比拟,但是都是我心爱之物。它们来自祖国各地,还有些是国外的。所珍藏的全是小石头,至于美不美,就见人见智,也许我的石头只有自己才懂得欣赏。
我家的那堆小石头中比较多的是家乡英德的黄腊石,主打的是得来容易。因为多数是我表哥从山沟沟里找来的,他有很多大的黄腊石,我却拿小的。黄腊石又名黄龙玉,肉质如腊,颜色多是鸡蛋黄,人们比较喜欢拿来雕刻,像广东很多公园和村庄的门口,都喜欢放一块巨形并雕刻着名字的黄腊石,来充当显眼包。我的石头里有一些被称为“南有大湾,北有戈壁”的广西大湾石。大湾石得名于流水在自然搬运中的撞击、摩擦后,留下最坚韧的部份,形成了很多色彩多样、奇特怪趣的石头。其中还有一些是别人从新疆带给我的,有红伊丁、金丝玉、泥石、风凌石、岫玉、陨石,品种多样,不过最有心意的是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带回来;有一些是网上买到的云南钟乳石、方解石,整体带闪的,像银河上的星星,让你挪不开眼睛;一小部份是巴西的玛瑙、玛瑙片片和珊瑚化石。跟那些玩石之人不一样的是,我觉得大的石头只能摆上架子看,而小小的石可以作手把件,在手中盘玩不亦乐呼!
石头有千奇百怪,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说是天然而成。它们的形、质、皮、神、韵、怪、色皆可欣赏。石头中有酷似形神兼备、动作各异的人物;有如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像在石头上作画,有抽像的、有浮雕的、有风景的、有草花的。玩石之人说:“石有千般好,贵在一张皮”。石头皮层与内质是经过岁月、环境磨练而成,有些外表是皱的、是光滑的、是风化的、是玉化的、是水刷的、是水滴的、是生化的,特别是已经玉化了,一打灯就透。这些石头可以用来打珠子做手链,可以打磨成印章,可以当作家里的摆件,也可以拿当茶杯垫。我个人喜欢晶莹剔透的石头,纯水晶、钻石、翡翠等是自己的钱袋高攀不起,所以才对一些带玉化、带水晶的石头是情有独钟,像云南的方解石和钟乳石,水滴而成,天然之美,虽然有开采面,多多少少有点瑕疵,难道万物不是因为不完美才完美吗?
另外禅石也挺喜欢的,什么是禅石?我的理解比较肤浅,就是站姿、坐姿、模样看似像和尚的石头,禅石能让欣赏它的人有一种平静、安宁的心态,我有十个左右的小禅石,其中有两个石头比较搞笑,被我戏称为“不高兴”与“没头脑”。巴西玛瑙也是手把件中的宝贝,一种可可爱爱、憨态可掬的熊猫玛瑙,又叫玛瑙猫猫,我也好爱,它们个个如同熊猫般的模样,特别是白多带黑的,更让你爱不惜手。新疆的金丝玉,又名石英石,我也很喜欢。因为它很多都带玉化了,不仅有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纹理,质地比较坚韧,可惜我只有黄色和白色两种,据说红色的比较少见。广西的肉石也很出名,俗话说“家有肉石,富到流油”。是的,我家也有些肉石,唉!只是跟这句话沾不上边。生化石、树化石,我也想拥有。就是家境贫寒,没有足够地位置,不能一一展示摆放。
石中自有颜如玉,石中自有黄金屋。石头有好有坏,石头也比较廉价,所以越懂得欣赏,越会欣赏,石中情,你我皆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