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光集团内部查处一起典型的利益冲突案例,暴露出劳务用工合作中存在的监管盲区。案件表面是与第三方劳务公司辉盛的正常合作,实则是披着“合作外衣”的“内部人操盘”——辉盛的核心运营人员、主要联系人、甚至日常招聘人,竟大多是国光员工。
2024年12月,在招聘员陈某“推荐”下,辉盛公司被引入为仓储部日结工服务商,负责组织一线劳务工派遣。合同流程齐全、支付结算规范,表面看不出异常。但内审人员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辉盛公司在对外招聘公示中,所留联系人电话为陈某本人实名手机,且业务来往中其频繁以辉盛身份开展工作。
进一步排查揭示更加复杂的人员关系:辉盛的法人何某系原国光员工,其实控运作人员、招聘对接人、部分财务人员均为集团现职员工,陈某以“兼职”“帮忙”为由,在业务中扮演多重身份。在集团平台资源与内部信息支持下,辉盛迅速扩张,不仅承接仓储日结用工,还拓展其他业务线,构建起一条“内部人牵线、自我服务、双向获利”的利益闭环。
陈某以公司员工身份安排合作、推动选商,又以供应商身份组织派工、收款结算,俨然形成“隐性自营”局面。面对2025年4月的调查核实,陈某否认关联关系,声称“未持股”“仅帮忙”,但证据显示其实质性参与辉盛业务洽谈、财务管理和日常运营,已经构成典型的关联交易与利益冲突。
针对本案,集团依据《员工利益冲突管理规定》《诚信廉洁承诺书》等制度对当事人及辉盛进行严肃处理。
警示启示:员工与供应商之间一旦形成隐性利益绑定,不仅造成资源配置不公、岗位职责错位,更容易滋生权力寻租、掩盖违规操作。尤其在用工密集、对接频繁的岗位中,越是“熟人引荐”“内部安排”的合作模式,越需要警惕是否已偏离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则。正如通报所指出:“当关系变成生意牌,公章就成私章。”员工不是局外人,岗位是责任,权力即考验。每一名员工都应严守合规底线,主动申报关联关系,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化公为私”。
欢迎广大员工就此类行为线索向内审部实名或匿名举报,共同维护集团制度的纯洁与资源的公正。
内审部投诉举报渠道
1、国内举报电话:
13660092005(微信同号)、020-28609927
2、越南举报电话:
0587036616(Zalo同号)
3、举报邮箱:
jbts@ggec.com.cn、2119413823@qq.com
4.举报Q Q:211941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