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内众多影视奖结果饱受炮轰不同,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广受好评。电影和其他美国电影一样,故事简单明了:一位黑人音乐家受邀参加演出,雇佣了一位白人司机送他,全国巡回演出途中发生了许多故事,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和其他美国电影相比,《绿皮书》非常特殊的一点是:“优秀的”、“正面的”是黑人,“邋遢的”、“不积极的”是白人。电影视角独特,令人震撼。
电影是真实故事改变而来,作者是“白人司机”的后代。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时期,这是美国种族歧视与平权运动之间冲突最激烈的阶段。标志性的是马丁路德金的那篇《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以及他最后被极端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枪杀的结局。
在如今看来如此“政治不正确”的经历,比起当年的现实只是冰山一角。在《绿皮书》背后,是上世纪无数美国人的一部种族隔离血泪史。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北方有“日落城镇”,意味着非白人必须在日落前离开,否则可能会被警察逮捕,或者遭到愤怒民众的攻击;而北方有《吉姆克劳法》,“隔离但平等”,最基本的做法是,把一切公共设施都根据种族隔离,大家普遍知道的黑人解放运动中黑人不允许做公交座位就是典型的表现。公交车、火车站、饮水、商店、娱乐场所等等还是小事情,最可怕的是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隔离,以及针对黑人的私刑暴政。
因此,在这个时期,《绿皮书》对于所有的黑人来说,是保命手册。它可以帮助黑人避开抢劫、暴力殴打、风餐露宿等等潜在危险。
有意思的是,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15世纪末,一些国家的人为了躲避宗教战争、寻求自由,他们成为了第一批美国移民,但是为了领土和生存他们杀害了当地印第安人。18世纪,为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美国发动了独立战争,颁布了独立宣言,但是美国成为奴隶制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为了领土扩张美国大肆收购、侵略领土,开展西进运动,驱逐和消灭了本土印第安人。19世纪,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美国掀起南北战争,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随之而来的是《吉姆克劳法》。为了保障女性权利和权益,美国不断开展女权运动,但是最近美国有些州重新捡起反堕胎法案,宣布女性没有堕胎权利,即使是被强奸致孕……
希望有一天,《绿皮书》是很遥远的历史,不再有《吉姆克劳法》,不再有种族歧视,不再有女权运动,不再有黑人旅行者的保命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