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偷个懒,我就以此作为文章的开头吧。
距离我看完余华的《活着》已半月余,自觉主人公生活实在太过凄苦悲凉,后又看了张艺谋导演的《活着》,与原著有相似,亦有不同,出入还是很大的,不过我本人更偏向余华,只因更有代入感,在那个年代,活着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了吧。
不得不说作者把主人公定制成了一个倒霉蛋的形象。有人说:富不过三代,果然,这一点在福贵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他嗜赌成性,媳妇怀着儿子带了女儿回了娘家,他也终于败光家产,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在笔者的安排下他一夜之间又变成了一个很顾家的好男人,可以说是浪子回头哇,终于,媳妇也带着儿子女儿回来了,他的悲惨命运也接踵而来,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媳妇,兄弟,女婿,外孙一个接着一个地死亡,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相偎,平凡地生活在那里。
本书是以福贵给作者讲述自己生活的轨迹来写,仿佛又活了一遍,这样的安排也可以说很是巧妙了。他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却像讲别人的故事一般平淡,“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般沧桑,我不能说是感同身受,毕竟我不是他,但最起码也能感知一二,在我看来,作者是把那个年代所有的不幸,所有的苦都集中在了福贵一个人身上,他的痛苦,他的心碎一次又一次上演,最终也早已麻木。
他的一生苦是苦,可他也有他自己的甜:娶了个漂亮贤惠通情达理的老婆,生了一双聪明懂事的儿女,女儿虽是哑了,但是嫁了一个对她很好的老公,虽是瘸子,但是对她极好,生了个调皮的儿子。这样的小美好也算是他活着唯一的念想了吧,他时时刻刻以这些人的名字来提醒老牛不要偷懒,其实他有何尝不是在鞭策自己呢?
余华以“活着”命名,讲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所有悲剧,我想他可能就是想表达人生来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的命运,人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群居的动物,既然父母赋予了你生命,就该好好地活,不说多么精彩,珍惜自己的生命总是很有必要的,“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不就是如此。
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生活很苦,很惨,整日抱怨自己为什么这么辛苦,生活不易,学习困难,工作不顺,那么,我推荐你看这本书,相信你看完之后会有改观,如果你仍不为所动,那么,不好意思,是我的锅,我背,毕竟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不能说是所有人思想都是一样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你品,你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