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我参加了“国光杯”员工网上象棋比赛。我乃象棋小白,学艺不精,两局速败。达摩面壁,愚公移山,各下功夫,各摘果子。祝贺在每一轮交战中的胜者和败者,衬托花朵也是绿叶的价值。
棋局无常,招数多变。出手就不会有相同的两步棋,不同对手,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但谁都能感受到棋艺的存在。以防带攻还是以攻为守,江湖争论不休。有人云“先保证自己不输,才有赢的希望”;有人云“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面对变化无常的局势,有人云“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有人云“以动制动,以变应万变”,此时,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士作老者说“楚河汉界之内,唯有变是不变的”。战士的逻辑看似究竟,无懈可击。实际,他的变与不变的统一虽去二归一,但也仅仅出离了边见有二的境界,去二仍着一,并不妨碍一仍有漏,毕竟不空。反问战士“您的‘楚河汉界之内,唯有变是不变的’还变不变?”因此,如果战士出离了边见有二,进入去二不着一的境界,他也就不会站出来了。
众生身在棋局中,受到众多的束缚,输赢、荣誉、奖励、江湖地位、恐惧、慌乱、贪婪、征服……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焉能自在。虽为参赛选手,一招一式我做主,这么多绳子绑着我参战,如何做主?此非真我,是被别人、被自己的心念所驱使的傀儡。如来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何解开束缚,实现真我参赛,清静自在?佛家给了一个答案——“出离”。何为境界?我将境界做了图示划分,竖杆为界,中间为境,两界本一,也就是说不可能拿着一边丢掉另一边。当我处在胜负之境的时候,我能不输吗?出离胜负,到了有无憾的境界,此遗憾非彼遗憾,众生一般在自以为可以得到的东西而最终没有得到的时候会用“遗憾”来形容,此遗憾理解为尽力更为贴切。当我住于正确之时,能不错吗?出离到应该境外是什么?是涅槃。
题外话。生活中,我们喜欢评论一个女性是美女还是丑女,此乃美丑之境,当住于美的时候,还有可能不丑吗?当我认为我的某个做法非常高雅绅士的时候,我还有可能不俗吗?雅俗本一。
想赢有用吗?想输有用吗?想拿冠军有用吗?如果有用,那我拼了老命去想。对弈无非三种结果,如果每一次对弈的结果都是作为以博弈之前的学习准备和博弈之中的一招一式为因的果,那么不管我想不想,胜负都会出来,既然想了赢没用,怕了输也没用,那不赶紧让心歇着还等啥?
当众生和他想见的人在谋个特定的地点相遇之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告诉自己“缘分来了”。你看,这次见面我俩需要在一个非常巧合的时间出发,并且运动轨迹相交,又刚好在同一时间出现在这个交点,非缘分使然还能是什么?偏见使众生无明至此。博弈休言天命,因果不虚。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众生无明,觉者悟道。棋局常在,因此众生总是努力寻找所谓胜律的条条框框,想尽办法让自己事于道,还貌似无懈可击地质疑道“如果所谓方法不能量化,那又算得上什么方法呢?”
什么是路?条条框框的经验教条是路,人家曾经破解棋局的经验,自己曾经见识的招数是路,看到这些路,我追求见路不走。 基于别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和计划,结合当时对弈的棋子布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做出适合当下的选择,做最有可能致胜的决定。
我作为众生其中一员,注定无明。喊着“见路不走”,却总也躲不过当局者迷,或不知不觉中见路即走,或有知有觉中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反思一系列博弈的结果,发现都败在事于道上。这大概是觉性,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胜负是一个评价的标准,用来检 验自己的修行,修行务取真经。出离胜负,不昧因果,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无路不走,无路可走,如是悟空。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