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会问,后摇是什么?根据我的理解简言之就是:后摇大部分架构在摇滚音乐上,但是它实质上不是摇滚音乐。后摇给听众的音乐感受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激励情感是完全相反的,它的音乐富于使人催眠,声响低沉单调,即使相对亮色的音乐也使人感到镇定和醒脑。很多后摇乐队认为摇滚乐已经丧失了自身的真正的反叛意识,并且很难从自身的陈旧模式和空洞姿态的窠穴中自拔。所以后摇拒绝一切与传统摇滚乐相关的东西。在这个年纪,后摇让我沉沦、让我安静,每一首后摇的曲子都像是一把枪,我心甘情愿地让它打中胸膛。
我第一次接触到后摇是在大一的夏天,和朋友一起去长沙看橘洲音乐节。本来是冲着陈粒和好妹妹组合去的,却意外地收获了文雀sparrow这支后摇乐队。当时对后摇完全没概念,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乐队为什么不唱歌?”。抱着这个有点无知的想法,我一直在等站在C位的歌手唱歌,以至于一开始完全没听进去什么。到了第二首,才发现原来他们的路子就是这样子的!演奏间隙乐手说了一句:接下来是《谁也别管谁》。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觉得这个乐队好酷噢,便开始认认真真地听完了一首又一首。文雀的歌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听得到欢愉、心动、空灵,听得到幽幽山谷、宇宙星空、暖秋大雁。他们的歌啊,你听着听着就会被吸引的,听完了所有文雀的歌,你就是他们的粉丝了。音乐节上属于文雀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但足以让我和朋友约定要再看一次文雀sparrow的现场表演。
十一月,看到文雀要去长沙的消息,马上叫上朋友买好了票。演出选在一个并不很大的酒吧。到的时候观众不是很多,吧台上还有位置,乐队就直接从我们前面过去。演出的时候,昏暗的灯光,震耳的音响,观众和表演者都摇晃着脑袋,身体随节奏摆动,仿佛置身地狱,灵魂与灵魂之间相互碰撞,享受着同一首音乐,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不管天怎么变,将来会怎样,每个人只管自己这一时的快感。所有人都站住停在自己的身体里,任凭心中的猛兽酣睡、梦呓、苏醒、酝酿、冲撞、咆哮,撕咬成碎片后,再像一个红肿的细胞失了水,慢慢缩小成原本的大小。他们的后摇让人沉沦。
另一个乐队叫“惘闻”。一看到这个名字,联想到的就是“置若罔闻”,网易云上说惘闻的意思,就是没有人知道,也不在意外界的看法。文雀的歌稍微偏重生活气息,情绪的递进也容易被理解和感知,但听惘闻的歌,说实话,对生活没有一定思考的人是听不出感觉的,只单单觉得,这首歌很忧伤。
我不算是一个感悟力很强的人,所以要不是一个失意的雨天,没有打开网易云音乐,我也不会听懂《lonely god》。这首歌开始有一段人声,像是一个周末的雨夜,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行人打着伞匆匆走过,路边的司机骂骂咧咧,空气就像是半固态的一样,外部世界是人来人往的凝结,而自己是自由的。八分零五秒嘭的一声,仿佛已经站在了一个制高点俯瞰世界。想到林语堂先生曾经说孤独的含义,熙熙攘攘,有小孩,有瓜果,有犬兽,有虫鸣,热闹得很,但这一切都不属于自己,这就是孤独。上帝也孤独,拥有这个世界却拥有不了这世界的热闹。人也孤独,看起来拥有很多关系,却很难拥有这些关系带来的真正愉悦。
另一首给我带来感触的歌就是《welcome to utopia》,这首歌的前奏让我想到的,是如电影的结尾般平静的画面,男主角睡醒来到甲板上,远眺地平线上刚升起的太阳,这一段航程已经走了很久了,而且还将继续走很久很久。这一份乌托邦式的满足就好像苏轼《赤壁赋》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们仿佛在招手对我说:欢迎你来到乌托邦,欢迎你加入“用心感受生活的小美好”的队伍!
以前听民谣总是会被歌词感动,而后摇就是给了我机会,让我回归到旋律本身。后摇它抛却掉一切规范旋律节奏,自由游走,容纳一切也毁掉一切,它是自由的。有人说听了后摇会得抑郁症,。但我觉得我听了后摇之后,反而心情更舒畅了。因为在我看来,音乐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洞穴。累了可以躲进去一会儿,不被打扰地睡上一觉,却不能把洞穴作为生活的全部。黑暗不是生活的全部,光明也不是,后摇不是生活的全部,民谣也不是。生活就是生活,音乐就是音乐。要有感知力,但请不要自怜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