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1、开会时想讲的太多,于是讲了一大堆废话;2、汇报工作时思路不清晰,讲什么事情都没有重点;3、交流过程中,讲出来的话没有结构,别人不知道我在讲什么;4与人沟通问题时无法清晰表达出自己思想或需求。
这些问题,是我工作中与人交流的最大阻碍。于是我开始寻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感悟。
一般来说,言语表达主要是由表述者与倾听者两个主体组成的一种行为,通常正常沟通或工作中表述者常见的表达原理:先根据事件的细节→组合成一些论据→最后得到一个观点,即“细节-论据-观点”;然而倾听者更接受的顺序是,先得到一个观点→然后在听听其中几个论据→最后再听听其中事件的细节,即「观点-论据-细节」。
很多人言语表达习惯都是站在表述者位置上,举个在车间生产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例子:线长需要向主管申请增加产线维修人员,他是这样说的:
“主管啊,船务那边刚才发出邮件,又在催车间的生产进度,说客户船期已经定下来了。我刚看下出货日期,时间很紧,本来产品生产速度就慢,产线压力好大,恐怕无法在规定出货日期完成任务,应该需要让销售哪里帮忙,协调推迟出货。之前产线那个老返修员呢维修经验丰富,维修速度快,能及时清理完不良品,但是现在他家里有事要请假几天,新上岗返修员虽然很努力,但是维修不良品经验确实不够熟练,速度比较慢。所以产线需要多增加一个维修人员来帮忙维修不良品,不然我怕不良品越堆越多。”这一段话噼里啪啦说下去,估计主管都要听得晕头转向。这种随心所欲、毫无逻辑地陈述细节,但没有重点具体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人无法理解“你到底想表达啥”。
正确的方式应该站在倾听者的角度去表达:“主管,出货计划需要协调帮忙推迟,且产线现急需增加一名维修人员。”说完这句,主管就清晰理解到你的需求,然后接着说原因和细节:“第一、客户给到的船期时间紧,产品生产速度慢,恐怕完成不了出货任务。第二、老维修员他请假了。新维修员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增加一名人手协助维修不良品。”
同样的需求和观点,一个人需要十几句话才能勉强说清楚,而另一个人只需要几句话就说的足够清晰,两者之间的表达能力高下立判。自己想表达什么时,先换位思考下对方能否理解“自己说的话”,不要试图让别人去找出你表达的长篇大论里面中重点。
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传递信息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沟通的,在沟通时用最清晰简洁的方式陈述需求和观点,在有条有理说明原因和细节,是提升表达能力的关键,提升自己言语表达能力,在沟通中重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使人更容易理解自己言语,让我们更容易达成目标,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