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再次翻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距离高中时的初读虽然已过去多年,但书中的每一粒黄尘,每一声叹息,都带着故乡泥土的体温,仍然让我心潮澎湃。此时再读,心境已迥异于那时在求学之路上一心只顾赶路的迷茫。
《平凡的世界》,书名朴素得如同脚下沉默的黄土。它没有描绘金戈铁马、英雄史诗,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双水村、石圪节公社里那些在时代褶皱里奋力活着的普通人:孙玉厚的沉默与坚韧,少安辍学供养弟妹的担当和砖窑腾起的烟火,少平矿井下的黑暗与精神世界的星辰,田晓霞短暂如流星却璀璨的生命……
路遥以他饱含深情的笔力,赋予了这份“平凡”以史诗般的壮阔与悲怆。这本书,名为平凡,实则不凡。书中,孙少平写给妹妹兰香的信,震彻心扉:“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这是路遥借少平之口,道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首先,是对苦难根源的清醒认知:那深植于地理的贫瘠、时代的局限、信息的闭塞的困境,孙家的困顿。双水村无数小人物的挣扎,无不源于此。其次,是对自身“出身局限”的顽强突破的渴望。少平在矿井下借书苦读,少安在一次次失败后重燃炉火,都是这种超越渴望的悲壮实践。
正是在与这巨大苦难的搏斗中,在清醒认知与不懈超越的张力里,人的尊严得以淬炼、升华,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感——那是孙玉厚老汉背负千斤重担时沉默的背影,是少平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希望不灭的眼神,是无数平凡生命在生存重压下依然挺直的、不屈的脊梁。
在孙家硷那贫瘠的窑洞里,在双水村纷繁的纠葛中,路遥以更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苦难中最温暖的底色。“人活着,这种亲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重要,即使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只要有这种感情存在,也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慰藉。”少安为弟弟妹妹、为瘫痪的奶奶、为整个烂包的家所扛起的如山重担,秀莲对少安无条件的支持与牺牲,兰香对哥哥的敬爱与牵挂……正是这份在生活重压下彼此搀扶的骨肉亲情,成为支撑他们在无边苦难中不致沉沦的最后堡垒。它未必能解决物质的匮乏,却能滋养精神的坚韧,在冰冷的现实里注入活下去的勇气和暖意。
路遥的名言振聋发聩:“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这句话,刺破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麻木。公众的视线被精心设计的娱乐泡沫、名人八卦所填满。而那些真正构成社会基座、承载着时代重负的普通劳动者,那些在车间、在田野、在矿井、在街头巷尾,默默承受生活重压、内心却翻滚着惊涛骇浪的灵魂,他们的挣扎、梦想、爱情、痛苦、生存乃至死亡,却被轻易地忽视、遮蔽。路遥揭开了这层帷幕,将孙少平那颗在矿井深处依然渴望知识、追求精神高地的心灵,将孙少安为家族、为乡亲负重前行的担当与苦闷,将田润叶在爱情与现实中撕扯的痛苦,将无数平凡人内心的“波涛汹涌”,巨细靡遗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他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平凡躯壳下,都可能蕴藏着不平凡的精神宇宙。关注这些“波涛汹涌”,理解这些平凡中的伟大,正是我们对抗精神荒漠的关键。
这,便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这座用苦难与温情共同浇筑的丰碑上,为所有在平凡中奋力前行的人们,刻下的生命箴言。它指引着我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在深陷泥沼时,依然仰望星空。
这份源于理解、抗争与温情的坚韧与对生活的热爱,或许正是每一个从“平凡的世界”中挣扎而出的灵魂,所能追求并抵达的最深远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