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周末有个中学生艺术活动,老阿姨我抱着八卦的心态去参观了一番。活动主角是当代中学生,主题是他们的喜好和乐趣,目的是想让大众尤其是家长老师能够进一步或者真正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场馆里五花八门的cosplay、游戏实景表演、戏剧演绎等等,当然还有对自己爱豆大肆宣扬的爱意。三个小女生,穿着白T短裙,白T上分别写着:
“从现在到未来,一切为了王俊凯。”
“努力学习,就为易烊千玺。”
“考上清华北大,才配得上王源。”
还有三小只的各类周边产品作为展品。作为阿姨级别的围观者,我能感同身受他们的直白和勇敢。因为,我也很爱三小只!他们积极向上、努力上进,谁能不喜欢呢。
想起前段时间王源参加了《我是唱作人》,唱了一首自己作词作曲倾力打造的新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歌还没唱完就在舞台上爆哭。
世界怎么这么安静
感觉被所有人抛弃
生活这么拼命努力
是不是也算一种远离
这世上除了我
只有千万个你
逃离那些让你
波动情绪的事情
世上没有真的感同身受
面对其实只有一个人
一个人在夜里哭着
哭到头疼直到睡着
……
你说天塌下来你会陪我,可你又如何同感我寂寞;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面对其实只有一个人。
歌词直戳人心,对于王源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我能感同身受,因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期也总是这般。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自己,没有人懂得自己。
感同身受,按百度百科的解释则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像亲身经历过一样”。我突然很好奇,既然没有亲身经历,你怎么能像亲身经历呢?小女生喜欢三小只的勇敢表达,我也喜欢,但我不敢表达,所以我无法理解他们勇气背后所承担的压力;王源青春期与我不同,他的青春期困顿与我更加不似,我无法理解他的“生活那么拼命努力,是不是也算一种远离”。
以前上学那会儿,很喜欢用“感同身受”这个词来表达对别人的理解,我能明白你。现在偶尔还在用,但最近我真的在思考这个词了。词义没毛病,但用法需斟酌。每当朋友遇到问题,需要找我的时候我都好局促,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去应对。朋友考试失败了,抱怨自己粗心,倒霉的时候我不知道要怎么安慰;朋友在公司被领导“无理取闹”,怨气深重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开解;朋友老公出轨了,跟我述说他们的过去和现在,由情人变仇人的时候,我更不知道怎么接话。我想,我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怕麻烦也不是因为我不关心朋友,而是我没有可以用来安慰和开解别人的经历和词汇。我想我没有经历过他们的困顿,我真的无法感受他当时的各种情绪,更无法“感同身受”。
这世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因为面对其实只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