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瑜璇母亲与孙子合影。
看过一句话“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母亲”。母亲生于1967年,外公早逝,外婆一人拉扯大四个孩子,听母亲对于童年的描述就是:“干不完的农活,吃的只有清澈见底的粥水和锅底可数清的米粒,走路时胃里只有水在晃动的声音”。就是这种贫困的折磨,即使现在在小康的岁月里,也是常常带着不安全感,水果总是先挑烂的吃,自己的东西都是挑便宜的买,杂物房堆满了大大小小她认为未来某一天就会用上的物品。我无法切身体会母亲那一代的成长,对于母亲经常说的浪费也有不认同,即使如此,她依然会把最好的留给我们。
母亲从未上过学,但是她有一个特别的老师“潮剧”。这是母亲生活中唯一的爱好,她跟着电视里学唱戏,从戏里知道好多历史,日积月累也识得好多汉字。在科技发展的现在,母亲能使用智能机手写输入汉字,使用通讯工具沟通无障碍。
母亲经常有忙碌的日子,就是从小到现在我都记不全的“时节”,如果看到母亲奢侈的买回大包小包的东西,并嘱咐我们不能动的时候,我就知道明天是“时节”。母亲前一天就开始准备“做果”,从馅料,到做面粉皮的过程,到蒸的时间火候把握,都是我学不会的一项艺术活。我会叠金纸,叠完双手会沾满金红金红的颜色,在洗干净手之前把颜色抹在小伙伴的脸上,阳光下的笑脸闪闪发光。到“时节”那天,母亲会在天蒙亮时就起床准备,在太阳升起时叫我起床帮忙。添香油,点香烛,点香条,双膝下跪,双手合十,闭上眼睛虔诚的祈祷。到每年的大年初五,母亲会为家里的每个人求签,如果解签时说今年需防水的,每次出门母亲不忘叮嘱一声“不许去海边玩”。母亲并不愚昧,我理解的她只是那个年代给了她太多不安全感,对于天灾人祸,对于生老病死的无可抗拒,产生了恐惧,产生了敬畏,为求得内心一份安宁,也为恐惧找一个寄托的地方。
母亲有她自己的信仰,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她相信“因果报应”,这也是她为人处事的选择,选择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想因是成为这样的人而让母亲是幸福的,他有父亲年少轻狂的爱,感动了外婆成为了我们的母亲,父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却时刻在我们耳边念叨“你妈妈不容易”,生活虽有不如意,父亲也一直陪伴在左右。岁月是公平的,从未对任何人停下脚步,照片里爱用红绳扎辫子的豆蔻少女,到现在黑斑渐长的双手,行动渐缓的步伐,银丝渐密的白发。在这么长的岁月里,我也成长到可以安慰妈妈的年龄了,却对于“我爱您”这类的词语难以开口,我想,用“我需要您”代替所有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