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是社会动荡的年代,1915年的中国是风雨飘摇的中国。彼时,袁世凯窃取国民革命果实试图复辟的计谋宣告失败,军阀陷入混战,保皇派张勋带领辫子军把紫禁城里的皇帝扶持上位后被军阀围攻失败。曾经拥护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者开始思考,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真的行得通吗?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下一条路又在哪里呢?《觉醒年代》就是一部展示了从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无疑是近几年我看过的最好看的正剧,因它是一部极饱满的历史人物群像,使历史教科书上的几段人物小传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同时也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艺术画卷,使读书时“全文背诵”的鲁迅文章变成了触目惊心的悲剧影像。
《觉醒年代》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主线。陈独秀虽然是晚清的秀才,却不懈地吸取外国经验,为彼时的中国寻找出路。他十分清楚李鸿章所谓“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并非指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般,只凭武力就可以征服土地。当时的强敌不仅强在洋枪大炮,更是强在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文化。他的出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甚至还被激愤的学生吐唾沫,但仍然面不改色与学生谈论救国之路。为五四运动奔走却被关入监狱后,陈独秀非但没有感到沮丧,反而把监狱当做研究室。他也是利用这段时间读了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积极为中国找寻正确的方向。对于陈独秀,教材中提到最多的便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此之前,我对陈独秀的生平知之甚少。但在这部剧里,我看到了他不懈努力追求真理的过程,看到了他对于儿子的“大家长”般专横霸道,看到了他对于始终亲美且保守的胡适的惋惜与愤恨后,我似乎理解了他后期犯错误的原因正是来自他独有的领导力和为天下先的勇气。陈独秀的雄才大略和刚愎自用是一体的,他就是如此刚烈不羁的人,也成就了他就是注定要冲锋的革命者。
李大钊来自农村,是平实且亲民的。剧中的他从出场到谢幕都是与工人百姓站在一起,从来不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自居。他多次去往工厂向工人们了解真实的生活,与工人打成一片。这奠定了他“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革命道路。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站在工厂的机器之上,启迪无产阶级工人的思想觉醒。在躲避北洋政府逮捕期间,广泛深入民间调研,他去往中国南方的小城、乡镇、村庄,看到了当时存在的大量问题。同时,身陷囹圄的陈独秀也对当时的政权彻底失望。二人会面时,不约而同地打破“二十年不谈政治”之承诺,由少数人思想的觉醒推广至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最后二人路过一片灾民聚居地,眼前的满目疮痍使陈独秀嚎啕大哭。他们对着山河,对着人民,庄严起誓。虽身在日暮,即将到来的是未知的长夜,但他们也相信,奋力穿过这片黑暗,中国迎来的将是美好的光明。
剧中的毛泽东的出场也是令人印象深刻。他从大雨中跑来,一手抱着最新出版的新青年一手挡雨,泥泞的街边有衣不蔽体的乞丐,有牵着老牛的农民,有吆喝着卖孩子的人贩,而就在同一条街上,也有声势浩大的军队,也有坐在老爷车里细细嚼着面包的资产阶级少爷。短短两分钟呈现的画面有如大山压于顶一般沉重。不公、压迫、罪恶、穷苦、迷茫才是当时社会灰暗的底色。毛泽东看见了这一切的风雨和苦难,手里抱着的新青年杂志仿佛就是解救百姓的光,正是因为他用心看到了,所以他决心为众人抱薪,解救劳苦大众。
《新青年》倡导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只有让工人、百姓都看得懂书、写得了字,才可能开民智。鲁迅先生第一本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震荡了多少蒙昧的心灵!剧中鲁迅的出场就是致敬了《药》的情节,老妈子捧着碗拿着钱,等着刽子手手起刀落,争抢着给官兵付钱去蘸人血,口中一声“蘸血要趁热哪”听得人心头一颤。当时的封建迷信思想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肺痨,可见得新文化运动口号中的“赛先生”对国民性的改造有多么重要。此刻的鲁迅坐在街边小摊上默默地看碑文,他心里在想着什么呢?想必也在叹息着、悲愤着、思索如何写文章来拯救中国人吧。我想他那些揭露封建礼教对人荼毒之深的经典作品,有如《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等便是他对中国人民前途的审视和忧思。
在北大任教却仍留辫子、使太监的辜鸿铭先生也是全剧的一个亮点。依后人的眼光看,他支持张勋复辟而反对新文化运动,迷恋旧制,迂腐且愚昧。但他并非不爱国,脚跨中西文化的他将国际关系问题看得很清楚:“一个中国人细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他那本《论中国人的精神》任谁看了都会他赤诚的爱国之心所感动,他眼中的中国人不是愚昧的,是温良的。他精辟地指出“温良,不是温顺。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中国人的精神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不仅如此,复古派的代表辜鸿铭先生也使得陈独秀这些新文化先锋们时时思考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观。复古派和新文化运动代表的数次论战体现了当时北大的多元和包容。辜鸿铭在二人在离别之时问道“君去也,还斗否?”陈独秀笑着回答:“一息尚存,战斗不止。”让人看了不得不叹服二位真是“和而不同”的爱国君子。
当然,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人物:北大校长蔡元培、与陈李二人先联手后分手的胡适,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北大同人编辑钱玄同、刘半农等、复古派的黄侃等,他们并非被脸谱化地分出好坏,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线,一个又一个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冲突让观众感受到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以尊重历史为前提的艺术加工。多样化的呈现只因我们清楚革命者们都是爱国的,只是选择的道路不同。在他们为之抗争为之牺牲时,并不知道那条路才是正确的。他们知道也许一番奋斗只是一段失败的探索,却仍义无反顾倾尽所有,这便是信仰的伟大。
前段时间高考作文题目又引发了人们对于《觉醒年代》的热议,只因其教育意义是润物无声但入木三分的。鲁迅曾希冀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百年前的青年寄语到如今依然适用。2021年的青年们也肩负着自己的时代责任。所以我极力推荐大家在茶余饭后看看这一部电视剧,去体会剧组用心营造的风雨飘摇的年代,去和那一批最先觉醒的人共情,去感受那些坚定有力的时代脊梁,找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仰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剧中的演讲、辩论和文章,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剧中人提出的问题,依旧发人深思。这是一部在思想和艺术上都颇有深度的剧,我只得潦草写下自己的粗见,个中涵义还请各位亲自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