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代生活的反映,戏曲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作为国宝性质的艺术样式,其艺术含量和文化营养最为丰富,既是传统审美的结晶,又是历史积淀的遗产;既是地道的民族艺术,又是民众参与度最高的大众艺术。
戏曲在某些乡村里,在一些大型的庆祝活动时就会邀请艺术团来进行表演,在民众眼里就是一种很有代表意义的活动环节。依稀记得在小的时候,村子里邀请了市里较有名的艺术团来庆祝活动进行表演,然而因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具有观赏性的节目在手机上就能随意看到,所以现场观众只有那些稍微年长的老人会坐在观众席上认真观看,年轻人却寥寥无几。
戏曲以歌舞演故事,通过故事让人感悟出其中的道理,既能了解一些历史故事,也能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戏曲现在也慢慢地走进学校,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增进了年轻人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戏曲的传承也离不开观众的传承,当演员们在台上卖力表演戏曲时,若是台下没有观众,这也给演员们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春节期间看到个戏曲节目,其中看到了个小品《真假武大郎》,小品的趣味很快就能吸引到观众的眼睛,即有趣味但也不会脱离其戏曲的精髓。演员们全程以半蹲的姿势演完全程,让我们看到了演员的不易。在表演结束后,演员在讲起自己在学习以及表演戏曲的一些故事的时候,也点到了观众的传承。在早期表演时,台下的观众只有那么一两个,完全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这对年轻时的他一度怀疑自己坚持在戏曲这条路是否是正确的。然而现如今,戏曲走进校园,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并培养年轻人对戏曲文化的情感依赖。现在,台下的观众已不再仅仅只有一两个年长的老人了,更多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这现象的出现对于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他们来说也就更有信心了。
戏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离不开演员们的表演和不断创新,但也离不开台下观众的传承。观众的传承不仅能带给演员们更多的自信心,更是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在戏曲中找寻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