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 70 周年之作,电影以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描绘,展现了志愿军在战争中的不屈不挠和英勇无畏。观看之后,我深深被这部影片所传达的历史、勇气和牺牲精神所触动。
电影中再现了那一段特殊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才从千疮百孔的战争中走出来的年轻共和国,迫切需要修生养息建设新家园。正是在这个时刻,邻国朝鲜内战爆发,美军屡次在中朝边境挑衅,并把矛头直指中国东北。如果不出兵,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不会不懂,如果入朝作战,这个新生的国家百废待兴,哪有那么多精力和力量再去参与一场战争……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关于国家的前途命运。打,未必能赢,敌我力量甚至是百倍的悬殊;不打,美帝国主义必然得寸进尺,我国边境必然不得安宁。尽管困难重重,中国也存在一些有利条件:经过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训练,中国军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具有在弱势的情况战胜优势之部队的经验。1950年10月,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毅然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电影的开始,就通过精心构建的场景和细腻的叙述,将我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特别是影片中的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独特的背景和性格,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最耀眼也最重要的是最高指挥官彭德怀总司令。彭总司令临危受命,一出场就让人肃然起敬。兵贵神速,在大部门尚未通过鸭绿江之前,朝鲜处于战争的劣势方,朝方的高层几乎与中国失去了联系之际,彭总司令率一部通信车跟随朝鲜外相孤身入朝,见到了躲在山洞里的金日成。在短暂的沟通和对局势的初步掌握后,彭总司令火速敲定作战方案,指挥部门悄无声息插入敌军后方。面对一百六十多年从无败绩的美骑一师,狠狠打了个他落荒而逃。首战告捷,极大的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为这场正义的战争吹响了第一声胜利的号角。
影片中,年轻的战士杨三弟的遭遇让人感到揪心。他是志愿军的通讯排新兵,是个打巴祖卡不知道开保险的新兵。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两水洞作战中他是唯一活下来的通信排士兵。在这场战争中,他亲眼目睹战友们在身边死去,他认为是自己的失误导致了连长的牺牲,他每天闭眼就能想起曾经的战友,处于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中,被调去当发报员后,又目睹了新战友毛岸英的牺牲,让他几近崩溃。杨三弟的视角正是我们普通人的视角,我们透过杨三弟观察战争,发现战争的残暴是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难以接受的,除了杀戮还是杀戮,我们会牺牲,敌人也会战死,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野蛮行为。战争的宣传是在告诉人们和平的来之不易,任何矛盾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解决都是不人道的。无论是谁,作为战争的挑起方,永远应该收到历史的谴责。
影片中,志愿军士兵们面对艰苦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韧性和坚定的信念。彭总司令下令让 38 军进攻军隅里方向,“如果敌人南逃再穿插三所里”。命令传到了 38 军,他们立刻决定出发。此刻他们离三所里还有 72.5 公里,时间却只有 14 小时,还全都是崎岖山路,战士们没有交通工具,全部徒步奔跑,在凛冽的冬天,就这么足足跑了七十多公里,路途中不断有体力不支的战士晕倒,但是大家争分夺秒的心十分坚定,最终在敌人到来的前五分钟提前到达目的地,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坦克的去路。
这种在逆境中的坚持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他们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坚定和舍己为国的精神,让我对勇气和爱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人物的经历,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对勇气和牺牲的深刻诠释。
总的来说,《志愿军》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电影,更是一次对人性、勇气和牺牲的深刻探讨,展现出了新中国人民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的决心。它不仅让人们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引导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的思考,更让人们记住战争、警惕战争、避免战争。